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

原文标题:《第一性原理、社会认同感与 Social Token》撰文:Rain YBB 研究员自从Beeple 把自己的NFT作品:The First 5000 Days [1] 拍卖出天价以来,NFT市场便空前鼎盛,这是NFT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艺术家和明星们都想趁机发行自己的NFT赶上这波新浪潮。其实除了 NFT 和链游之外,Social token 的发展也不可小觑,近期 BitClout [2] 获得了来自包括红杉资本、Andreesen Horowitz (a16z)、Social Capital 等资方的融资,欧洲杯的火热也促进了 Chiliz [3] 的受关注程度。尽管 Social token 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代币化的社区估值正逐步攀升。几个已经慢慢发展成社区的个人代币已经拥有数百万美元的流通市值。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除了 NFT 之外,是否有一些更严肃的关于区块链技术应该以哪种方式帮助创作者(不仅仅局限于 NFT 艺术家)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讨论?现在的 NFT 市场是否正在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帮助真正需要成长的创作者?或许 Social token 会作为一种更有效率的渠道,那么 Social token 的实际应用会对群体带来什么影响?在这里我认为讨论 Social token 的某些意义应该是有价值的。第一性原理视角下的 Social Token 存因Social token 作为一种资产,主要以以下三种方式存在:而社区代币又可由个人代币过渡而来,基于 a16z 研究员 Alex Masmej 的观点[4],作为‘minimum-viable DAO’的个人代币,将会是本文主要探讨的焦点。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从这个元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性的推导,人们就可以获得新的结论,这就是演绎法的基本思维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件事物都有其第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并将其命名为「第一原理」[5]。第一原理类似数学中的「公理」,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我认为任何关于人类关系的问题都能回归到“人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 的起点上,也许我们可以将这个起点定为第一性原理,让我们尝试以此第一性原理为因,推导出 Social token 必然存在且壮大的果。目前可以找到的业界对 Social Token 的常规要素分析有:假设一:讨论的群体只存在创造者(Creater),追随者(Follower),旁观者(Bystander)三种身份,其中,Social token 的使用场景将被定义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假设二:本文中的个体将被定义为群体中的人;在一,二假设下,我们有:人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由于我们讨论的是人类群体场景,所以小前提可以是:创造者,追随者,旁观者都属于人。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那我们就能推导出:Social token 的存在符合第一性原理。讨论完 Social token 的存在性,本文主要的工作接下来将从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的角度出发探讨 Social token 将怎样促进第一性原理的发展。社会身份认同理论由 Henri Tajfel 及其同事提出并加以完善,是一个人基于群体成员身份对自己是谁的感觉。Tajfel 于其在 1979 年发布的论文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social psychology [6] 提出,人们所属的群体(如社会阶层、家庭、足球队等)是自豪(pride)和自尊(self-esteem)的重要来源。跟随者们认同这个创造者,那就会加入创造者通过 Social token 相链接的群体,他们以作为某创造者的跟随者而感到骄傲和喜悦,他们可以在群体中找到共同话题,共同目标,被认可,被鼓励,同时,也能和创造者共同分享利益。这对这些跟随者来说是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社会身份认同由类化(Social Categorization)、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和比较(Social Comparison)三个基本阶段组成。类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为了了解社会环境,我们会以相似的方式和标准对人进行分类,比如中国人、英国人、基督徒、学生、老师、警察、XX 粉丝。我们通过自己属于哪一个类别来了解自己,并根据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用该群体的行为规范(Social Norm)定义合适的行为,一个人也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身份凸显(salience)。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如果你把自己归类为学生,你很有可能会接受学生的身份,并开始按照你认为学生的行为方式行事(并遵守群体的规范)。当我们认同某一个群体,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意义,我们的自尊也会与这个群体的成员关系紧密相连。比如,我认同我中国人的身份,当 别人误解我的国家时,我会感觉受到冒犯,并予以还击;同样如果我认同自己是某个明星粉丝的身份,当别人误解我喜欢的明星时,我也会受到冒犯,并予以还击。比较(Social Comparison)一旦我们把自己归类为一个群体并认同了这个群体,我们就会倾向于将这个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并通过与其他群体的比较而获得高自尊。这对于理解偏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两个群体将视对方为竞争对手,他们就被迫进行竞争,从而保持自尊。因此,群体之间的竞争和敌意不仅是对资源的竞争,也是身份竞争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该理论也基于以下假设:一旦我们用身份认同理论来认知社会,这个世界就被分为了“他们”和“我们”,由此而形成了学术上的“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喜欢某一创造者的是自己人(内群体),喜欢其他家的那便是是竞争对手(外群体),旁观者是需要极力争取的中坚力量。人总是对属于自己的群体格外偏爱,而天然对其他群体带有偏见。而且当两个群体具有竞争关系时(即一方的胜利建立在另一方失败的基础之上),则会加深内群体对外群体的成见,而此时,群体内将空前团结,凝聚力提升。仔细想想,Social token 的出现其实加深了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程度。跟随者们凭借持有的 Social token 带来的某种意义上的“使命”类化成了不同群体,内群体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展示不同的身份凸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同自己的身份,与群体中的成员共享同样的范式,通过 Social token 带来的群体“语言”实现一群人的同质化过程。后果就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可能会更严重,因为和其他的群体的比较行为导致的身份竞争将会比现有的程度更深,更加对立。回到刚开始的起点,人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需求,仔细思考一下,在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视角下的 Social token 能否加深第一性原理所阐述的?换句话说,Social token 其实更应该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设施,比在它出现之前的一切类似的基础设施都更纯粹,更基础。下面以两个具体应用为例,详细讲讲这种认同感在社区表现上的体现。在著名的个人代币发行平台 Rally [7],截止 2021/7/8,排名前十的个人发行代币总支持量已达$3,720,622,总支持人数(跟随者)为 5837 人,平均每人购买的个人代币数额达$637.42。根据分类,现有的个人代币其主要附加价值有四点: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在 Rally 上,你将可以支付 0.5 个 CHOU 来让 Rally 的创始人 KevinChou 为你转发一次推特,也可以花费 500 个 CHOU 让他给你提供一次有价值的商业咨询。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同样的,你也可以通过持有一定数量的 JAYUS 加入总平台粉丝数高达 2000 万人的大名鼎鼎的 Jayus 的社群,甚至能每月和她进行一对一的 Zoom 视频交流(如果你有超过 500 个 JAYUS 的话)。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另外,很难不注意到最著名的中文个人代币发行平台,瞬 MATATAKI [8],作为 Social money 平台的先启者提出了基于‘FAN 票’的社交代币解决方案,它解决了创作者个人创作价值的量化和交易问题,从而让个人的价值可以在跨网络和平台的传输,利用群体智慧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并获得成功,让所有参与者获利,无论是创业者、上班族、艺术家,还是其他任何人。Fan 票是由仙女座科技团队设计的基于 Web3.0 网络的基础设施,而瞬 Matataki 则是 Fan 票在落地应用场景的第一款产品。基于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这个公司的 CEO 的想法,你创造的价值将会从你的 Fan 票的多个属性上体现。针对所有人来说,如果在瞬的平台上有您感兴趣的作者发行了 Fan 票,您可以选择购买并持有他们的 Fan 票。这不仅仅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认可,还可以用于解锁文章、消费和支持、投资作者等场景。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发行了Fan票的作者一览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Fan 票应用实例1:入群权益门槛详解社交代币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影响Fan 票其他场景一览三位一体的Web3 创作者经济YBB FOUNDATION以 Rally 和 MATATAKI 两个以 Social token 作为基础设施进行激励的平台为例,创造者们在某种意义上第一次拥有了制定规则的权利:令人振奋的是,参与其中的群体正在尝试进行铸币权的民主化进程,也许你觉得这是一件很疯狂的事,其实你应该对此保持兴奋,毕竟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至今最接近民主化铸币权的一步,我们将凭借 Social token 亲眼见证一次集体性的伟大进化。在此,借用瞬 Matataki 创始人小岛美奈子的一段话:这种基于 Social Money 的社交网络,将会比目前的社交网络更加有效的建立起 meaningful relationship,从而扩展 Dunbar’s number 的范围。广义的说,追随者、创造者、旁观者这三种身份是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的,这取决于他归属于哪一个群体,在 Web3 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进而掌握自己的数据。Social token 不仅仅应该起到一个提供早期资金募集的作用,更令人兴奋的是,他提供了一个人属于什么群体的认证,去促进人们确定自己的归属群体。显而易见的逻辑是:创造者将自己的某一特质通证化的同时,能让追随者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中来,既解决了自己早期资金匮乏的问题,也能通过让渡部分自己未来的利益的方式将其与追随者绑定,形成一个比以往更坚固的“内群体”,正是借助网络空间中的文本互动,以及叙述、集体回忆和想象,创造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社区情感才得以构建,虚拟社区才得以凝聚,身份认同才得以延续。按照曼纽尔·卡斯特的流动空间理论 [9],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存在着两种空间逻辑,即流动空间本地空间。网络社会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大多数支配过程,以及权力、财富和信息的集中过程,都是在流动空间里组织起来的。然而,大部分人类的经验和意义仍然是以本地空间为基础。以个人代币的形式出现的 Social token 建立的各种基础设施,完全可以削弱这一固有的矛盾点,在流动空间里的追随行为,存在着改善本地空间生活的可能,同时,也为集体记忆的表达甚至重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域。

原创文章,作者:惊蛰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mlm.net/wang/739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